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新生代一定要嘗試用自己的方式、工具,和市場對接。 WFU

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

新生代一定要嘗試用自己的方式、工具,和市場對接。


作者:吳文誠 中醫師




來新思惟是我開始執業的第一堂進修課程。之前也看過不少校友的課後心得。我不想寫什麼超激推、絕對值得的那種好像美食部落客在推薦拉麵店的用詞,只想把當天課程的印象點,以及靈感搜集起來,寫的是我真切的感受。


網路如何改變專業人士的人生?


這一段我印象最深的是聽劉育志醫師的一句話「有品牌才有溢價。大腸癌誰不會開?總醫師就會開了啊。」我後面就想幫他補足:那如果要找一個人開,為什麼不找一個術前術後資訊都提供的很完整又美觀,能夠把患者所有資訊都解釋清楚的人開?和一個什麼都沒有準備的人相比,前面的人不是很顯得更有把事情做好的誠意嗎?


各種平台該如何使用?


自己是比較新生代的醫師,也看不過少新生代有產出圖文的能力,在 IG 發一些簡單的衛教貼文,獲得的追蹤數也不錯。我原本在想也許新思惟經營 Blogger 的方式隨著時代演進,也可能有一天慢慢變成我們現在看的那種醫院衛教單張。這樣我不是白來了嗎?

不過這樣的疑惑立刻在「網站、社群」的區分概念下得到解惑,也清楚的表達了為何新思惟選擇用 Blogger,而非其他部落格平台的原因。

另一點就是照護線上的龐大流量和各種佔據 Google 排行榜上的成績,令人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空間,畢竟成果就擺在那裡,不信的人隨時可以用手機,查看看身邊親朋好友有健康疑慮進行關鍵字搜尋時,跳出來會不會是照護線上的網站。(寫文章的時候我搜尋了脖子痛、肚子痛兩個關鍵字再度進行自然搜尋嘗試,脖子痛跳出來的又是照護線上,肚子痛跳出來的則是另一個健康新聞網站)


辦活動、教小孩、新領域的實例分享與秘訣拆解。


出乎意料今天的情緒高點,是聽校長講分享小孩架站的心得。在一開始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,也不要限制小孩去扼殺他的興趣。有愛、有熱情,就算起步蹣跚,到最後也會慢慢走到好的作品。

我一邊在聽校長吐槽孩子犯很好笑的錯誤,一邊想著大人某種程度也是一樣的。大人也要想辦法拋開自己的包袱與扼殺熱情的自我質疑(例如:覺得別人針對這個主題已經寫那麼多,我能寫得比他好嗎?)重點是過程中留下來的歷程,也不要總是期待自己一開始就能把所有圖文,都能做的和照護線上一樣好。


互動實作時間:從無到有做出自己的部落格


讓我驚訝的是課程實作,居然是要我們自己看手冊一步一步操作,然後有問題再請助教來協助,這部分我真是嚇了一大跳。我還以爲是會像之前大堂課一樣,老師投影片講一個步驟下面跟著做,助教從旁解決問題。




這樣設計其實也合理,banner 的製作很吃事前準備的個人照片和想呈現的形式,並不太適合用大堂課的教法帶。

在做自己 banner 的時候遇到困難是圖源不足,我並沒有拍到適合做 banner 的專業形象照(新思惟有沒有考慮把攝影前端服務也包含進來),最後是自己之前做履歷的 Canva 樣板救了我一命(在實作詢問的過程中也發現助教對 ppt 以外的編輯工具並不熟悉,但 Canva 真的很好用,我知道蠻多新生代 IG 圖文創作者都在使用,也許貴團隊可以也接觸看看)。

個人認為這一小段其實是個人品牌工作坊的核心,我發現要創造出一個版面乾淨、可讀性高的部落格圖文,利用新思惟提供的 10-15 個小技巧或是細節調整,整個架構就會看起來很像了。

這些關鍵步驟真的是和 PTT 鄉民講的一樣,看似簡單,但要在家自己看著別人做出來的樣板摸索,也還真的是做不出來,也許有一些精熟網路的大神可以做到吧!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工作坊之所以能成功的商業模式,就在這一串 package 串起來之後的整體呈現,目前還沒有找到其他可以競爭的課程。


網路世界遊戲規則:做好準備,趨吉避凶


在這堂課之前,我原本還在想直接把一些學長整理的圖,放上網站附上出處會不會踩到著作權紅線,但得知這樣做法是斬釘截鐵的不可行之後,就有了真的要把所有資訊都自己做一遍的心理準備(很想逃避)。但網路上既然是一個面對公眾 24 小時不停的展示間,還是要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比較好。


各種不同業務型態的實際應用與成功關鍵


大概是今天最喜歡的環節。蔡校長講自己的人生故事的時候,也提到自己執業前八年,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從公務員人生跳出來創業。後來是因為教學演講一些事情做得不錯,開始寫文章累積才有現在的模樣。我們在羨慕厲害的人的時候,常常會不自主地忘記他前面一步一腳印的投入。強,不是一步登天,而是從每天解決多如牛毛的細節問題而慢慢練成。

最後有一位外科醫師提問,擔心嘗試經營部落格,會不會在傳統體系被酸言酸語?

非常喜歡講師的回答,如果今天開診同時有院長和一個新進醫師,人家多了那二三十年的優勢,病人一定第一個找他。新生代一定要嘗試用自己的方式、工具,和市場對接。當然我也知道理性思考如此,實際上要在體系內面對外界質疑,甚至是自我質疑的過程,鐵定不好受,在此祝福提問者能走得順。

我一直認為教育本質是一個關於賦能的產業。學生在走出教室之後能帶著走的能力有多少,是否在上課後能進入一個好的循環,踏入更好的舞台,是一堂課程成功與否的唯一觀測指標,而不是講義有多厚、講了多少聽過即忘,卻不知道在生活工作中如何應用的瑣碎內容。

期許自己能以這裡為起點,接下來把門診業務持續的做深、做好。
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