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讓自己的名字,突破頭銜的限制被眾人看見。 WFU

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

讓自己的名字,突破頭銜的限制被眾人看見。

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 高齡整合照護科 許晉譯 醫師





「您好,我是OOOO的住院醫師OOO。」這是在醫院每天發生的事。

「您好,我是OO醫院OO科別的醫師OOO。」這是學會會議現場發生的事。

其實代表自己的,是一個一個別人貼在你身上的「標籤」。

記得自己看過一本書,叫做「沒了名片,你還剩下什麼?」當離開現在這個公司或醫院的時候,應該要準備好哪些自我籌碼?

這件事情在醫院其實也很常存在,通常在住院醫師升任主治醫師的時候,到另外一個醫院以相同的科別繼續服務病患。而我的情況,是在同一個醫院,到一個全新的科別升任主治醫師。


現實生活我都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


在我身上最大的特徵是神經內科醫師,過去幾年在急診、病房、各科會診中穿梭在醫院之中,只要有腦部或者神經相關的問題,一定會找神經內科醫師來處理,甚至部分醫師會直接打電話給我,詢問我一些專科相關的問題。

但是新的科別「高齡整合照護科」,全新的科別,沒有任何標籤,超長拗口的科名,讓我跟別人介紹的時候,增加許多距離感,大家也容易把焦點聚焦在為什麼是這個科名,而不是我身上。


到新的科別,我的病人找不到我了。


雖然只有為數不多的患者,但是過去一年在神經內科,也有一些患者願意讓我來照顧。更麻煩的是,全新的科別,根本沒人知道這個科別是在做什麼的,縱使在醫院的掛號系統當中,特別寫上自己的專科別以及專長是什麼,但這些都發生在你願意點進科別之後,才能夠進一步認識。

「高齡整合照護科」聽起來是可以跟上銀髮族海嘯的科別,但是在專科林立的醫院裡面,這張標籤似乎非常的模糊。更不用說,還有一個科別屬性非常類似的「老年醫學科」。雖然醫院希望能夠照顧更多的銀髮族患者,無意間造成我自己缺乏特色與辨識感的困境。

有趣的是還是有些患者,可以透過一樣的掛號系統,找到我的門診。因此,我就很好奇的問為什麼可以找到我的門診。他們告訴我:「用我的名字找的」當然也有人使用臉書搜尋到我的名字,進而聯絡到我。

先前上過林長揚老師的個人品牌課程,他曾經詢問所有學員:「你曾經使用過無痕模式搜尋過自己的名字嗎?」這也開始讓我開始體會到,在網路上找得到自己的名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而這次的轉換職位,也讓我更希望在網路上能夠找到自己的名字。因此,我報名了新思惟的個人品牌工作坊。


是世界太黑暗,還是自己不發光?


課程中劉醫師說到,在他剛變成主治醫師的時候,前輩告訴他「手術刀就是你最好的宣傳」。透過口耳相傳的力量以及時間的累積,人數逐漸增加。

過去,鄉里間流傳的事情,透過口耳相傳;隨著網路時代來臨,這樣的現象從實體對話轉成虛擬訊號傳輸,特別是具有一對一通訊功能的 Line,常常是大家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。因為手機另一端的人,是自己的家人,理論上不會陷害自己,因此,也特別相信自己家人或者朋友傳遞的訊息。

另外一種說法,就是 Google 說。

劉醫師生動的計程車司機的例子,清楚地刻畫現在所有病患在進入診間之前,通常已經對於這位醫師上網搜尋了一番。這其實也是很能夠理解的事情,畢竟每次的就醫,對於患者來說,都希望能夠快速有效解決自己的問題,進入診間之前,如果能先確認這位醫師的風評如何,或許會讓人更加安心。這也讓我更清楚認知到,在網路上找得到自己非常重要。

劉醫師也提到有些醫界前輩,可能對於寫部落格這件事情的評語。在相對文化保守的醫界,認為網路上發聲,似乎是一件很出風頭的事情,經常也不是大家的首選。甚至會被醫界前輩覺得「為什麼要不務正業?精進醫術的時間都來不及了,在網路上寫什麼文章。」說實在話,自己在上過這堂課之前,我心裡也會有這樣的擔憂。是世界太黑暗,還是自己不發光?




專業人士的名字,應該要充分保有話語權。


劉育志醫師提出一個問題:「難道我們當醫師的,希望輸給地下電台或者輸給賣營養食品嗎?」市面上其實充斥的各式各樣宣稱具有療效,但是仍然沒有充足證據的治療方式或者營養食品。劉育志醫師甚至分析,為什麼民眾會很容易相信這些東西,主要是一種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,喜歡直接聽別人說。

劉育志醫師也分享到,網路上搜尋到自己文章的潛在價值。我們對於網路上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件事情,已經覺得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。但是網路搜尋後,跳出來的位置順序,往往會影響是否會被點擊的成功率。

劉醫師分享 Google 廣告收費的大致規則,比較重要的主題,出現在第一個位置,可能有好幾萬塊新台幣的價值。這些東西其實都是醫師在象牙塔之中不知道的,但是實際上發生在我們的社會之中。

劉醫師另外一個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案例,是述說照護線上從小蝦米變成大鯨魚的故事。其實,這個案例對我來說,是非常真真切切的案例,還記得劉醫師剛開始到新思惟講課的時候,我只覺得劉醫師跟白醫師只是不得志的外科醫師,透過自己的鉛筆跟畫筆,希望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而已。

而校長分享過去校友的故事中,協助大家去找到跟自己相似的影子。鼓勵大家去搜尋自己適合的校友狀態。甚至校長自己就是案例之一。透過這樣的分享,讓大家知道,只要充分把握話語權,是可以成功的。

最後,期許自己的名字,可以充分保有話語權,也能夠透過部落格,認識更多的正確醫學知識。
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