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新光醫院 耳鼻喉科 徐英碩 醫師
7 年前我寫過:「新思惟的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,是之前上過含金量最高的課程。」7 年之後回頭看,這件事情不僅沒有改變,反而更加真實!
現在社群平台如 YouTube、IG 分走比較多的流量,但是我這種老 Coco,沒辦法在 IG 和 YouTube 上面大秀事業線,平常的所思所想,還是比較習慣用 FB 的形式,也就是課程中所學 Facebook + Blogger 的方式來呈現。
(鈺編按:徐英碩醫師從 2015 年起積極報名了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、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、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、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》、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、《素養教育工作坊》等多個小班課程,還參與《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》、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、《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》等大活動,不僅在學術方面有傑出表現,也持續在專業領域發光發熱,讓人留下深刻印象。)
寫興趣也寫專業,見識到網路的威力。
產出的形式,現在回想這幾年的過程,也是有許多變化。
一開始,我在「得到」平台上面學了幾門經濟課,覺得很有趣,就把它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上觀察到的一些事情,再用工作坊教的做法,配上吸睛的標題和圖片,當年在 FB 上竟然就得到很多的流量和分享。
再來,幾年前用 FB 批評時政,一些文章在網路上獲得好評,也得到許多分享,甚至還受邀到其他網路平台,如:關鍵評論網、自由時報電子報等等的邀稿,有的時候還會在媒體上受訪曝光。不過,政治經濟類的文章雖然流量很多,也有一些稿費,但畢竟我的本業是醫生,這類的文章即使會帶來看診的病人,畢竟是少數,轉換率也低,對我的本業幫助不大。
幸好,我也有產出一些文章到劉育志醫師的線上平台「照護線上」;經過這個平台的編輯和修飾,讓本來很生硬的專業文章變得更好讀。那個時候真的感覺到,看了這些專業文章來找我看診的病人,就真的很多,甚至可以跨越地域限制,遇到外縣市的病人,這讓我感受到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。
寫文章有助於教學,還可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。
後來聽說每個醫生應該都要在 FB 經營一個自己的粉絲團,於是就開始埋頭紮進專業文章的產出,放在粉絲團上。
雖然粉絲團上面的粉絲增加速度很慢,但是平常遇到跟診的學生、相關的主題,我可以馬上搜尋自己的部落格,然後貼連結給學生看,省去很多說明的時間。有些學生看了我的文章,對我的研究主題產生興趣,進一步討論,有時候就一起生出一篇論文!
更不要說,平常在診間跟病人解釋手術的做法和預後的時候,貼一篇部落格文章給他看,經由裡面的說明文字、圖片和手術影片連結,用一支手機就可以讓病人了解我們治療的價值,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進行手術的意願,這樣的呈現方式比制式的手術同意書好太多,而且也容易迭代修改,加上一些因時間關係而來不及說明的內容,無形中避免將來可能產生的醫療糾紛。就這點來看,這部分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幾百萬的價值😆,不僅僅只是幫我們招攬客人而已。
網路平台再多,你還是需要一個部落格。
這個社群影音百花齊放的時代,純文字配圖的部落格還是有它的價值,尤其是它能承載更深刻的思考,而且更容易搜尋和分享。FB 的文章,po 完就沈下去,過幾年想找都找不到。
我現在不管再忙,都要把 FB 的文章轉成部落格的形式,用圖文的表現方式,還是比較能夠把一件事情說明得更清楚。經過時間的累積跟淬煉,這些文章還會越陳越香,出現更雋永回味的價值。
學好部落格,是你未來不管經過多少年,都可以繼續使用的無形資產和生財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