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一堂遲到 10 年的課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 WFU

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

一堂遲到 10 年的課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


作者: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李亦倫 醫師





『如果不發聲,就會被發聲。』
『品牌=溢價』

劉育志醫師的這兩句話,總結我今天「個人品牌工作坊」的上課心得。

其實在十年前,蔡依橙醫師創立了新思惟國際,之後陸續推出的各種課程,我都有在關注。其中『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』,是我一直最感興趣的,不過也只是持續觀望,遲遲沒有報名上課。結果我周遭認識的許多朋友,都已經上過新思惟的這堂課,並且開啟了他們網路上的第二人生。我也觀察到現在有不少 copycat 打著類似旗幟的課充斥在市場上,「個人品牌」變成顯學,彷彿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品牌一樣😅。

我,做為一個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,診所挺過了新冠疫情的衝擊(林口微笑在 2020 年 8 月開業),營運可以逆勢成長,疫情過後也算穩定。沒有現實變現壓力的我,是怎樣的心路歷程,讓我願意掏錢改變心意,付諸行動報名上課?且讓我娓娓道來。


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部落格。


我是屬於 1970s 出生的那個世代,1995 年暑假,微軟推出 Windows95,這是我高中畢業的那一年。雖然 Windows 作業系統讓大家一直暈倒(Windows 諧音,老人才知道的梗😂),但是它的直覺好用,推升了搭載 Win95 的電腦銷售(其實那時候比較多的是副廠安裝光碟),也間接影響我買了人生第一台電腦。(大家都有 PC,我也就跟著買,開學前請高中好友帶我騎著摩托車,到光華商場去組了一台電腦。)

大學時期我們在宿舍經歷了 BBS 的蓬勃發展,到後來網路生態出現部落格的轉變,一起見證了無名小站和奇摩部落格的黃金年代。在全盛時期,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有無名小站和奇摩部落格的帳號。

那時候好友和同學之間,會利用網路相簿和部落格網誌,來分享日常生活以及近況,有點像網路日記的概念,大家也會利用這些網路資源,來查詢部落客分享的生活資訊(開箱文或是遊記最多);或是最主要用來 就很單純的......追蹤無名正妹🤣。

千禧年前後,每個大學生幾乎都會有一個部落格帳號,Yahoo 奇摩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,你申請了 Yahoo 奇摩帳號,就內建奇摩部落格給你使用。我的前女友 太太當時也從無名搬到奇摩,在奇摩用部落格和相簿記錄日常生活,當她後來去英國留學碩士的時候,我也是透過追蹤她的奇摩部落格,即時知道她在國外求學的生活狀況。和現在的年輕人,每天追蹤好友臉書動態跟 follow IG 限動一樣的道理。

後來 Google 陸續收購了 Blogger 和 Picasa,將部落格和網路相簿整合,也讓 Google 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 Blogger 功能,大約 2006 年我們就跳到這裡了。之後無名,奇摩部落格陸續關站,在 2023 年,Xuite 隨意窩也熄燈了。當年百花齊放的一大票台灣本土部落格,主流的現在只剩下痞客邦了,真正時代的眼淚。


荒廢的個人網誌


其實早在 2011 年,我現在這一個 blogspot 部落格就已經有了第一篇文章。

那時候是在台北榮總擔任主治醫師,剛好被長官要求寫了一篇簡單的「過敏性鼻炎」相關衛教,把自己整理好的一些鼻腔解剖生理資料留了下來,然後在 Blogger 帳號裡面再新增一個網誌,隨手把打好的東西丟上去,把它當作我個人的臨床筆記。因為後續醫院的臨床和教學業務比較忙,所以這個部落格,也就躺在那裡歲月靜好了一陣子😅。

之後也陸續增加了少量內容,大部份都是剛好整理了一些東西,順手備份放上網路,以免以後資料自己也找不到。因為不是面向一般民眾的網站,所以沒有特別去經營,不過還是有一些病友因為受鼻炎困擾,透過網路搜尋找到像「後上鼻神經截斷術」的這類文章,而來留言詢問,甚至有好幾位是香港的朋友們。(補充:依照新思惟的建議,讓網站成為資訊分享和知識呈現的地方,與別人的互動放到社群網站去。所以,在今天上課時套用了新的模板後,我的部落格已經沒有留言功能了。)

如果追溯到更早之前,其實在 2006 年,和太太去蜜月旅行回來,因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安排行程,也想把旅行當下的感動寫下來,所以那時候就發願:我要把紐西蘭南島兩個禮拜的旅程記錄在部落格!

然後,那個旅行網誌,到現在還沒完成🤣。


無法持續產出的原因


主要還是缺乏動機。我有沒有迫切的需要去經營網站和寫文章!

當初我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,覺得已經站上了醫療服務象牙塔金字塔的頂端,有需求的病患應該會主動找到我,反正台北榮總的招牌這麼大,還用擔心沒有病患嗎?自己應該要更專注在臨床服務(看診+開刀+查房以及教學)和專業寫作(除了升等需要的醫學期刊論文,各種研究和教學計畫也佔據每天的工作清單。)

睡覺和休息的時間都不夠了,我還花時間寫網路文章?!先丟一邊去!

後來轉進基層,一開始受僱沒有壓力,後來自己負責的診所業務都還算順利,另外也愚笨的 認為耳鼻喉科診所,服務的就是社區民眾,屬於在地型態的深耕經營,並不像是醫美診所要跟其他人競爭自費市場,或是有特別治療少見的特殊疾病,需要讓遠地而來的病患或客戶知道你。

還有一個誤解:就是認為自己擅長面對面跟病患溝通,看著對方的眼睛說教 講話比較有溫度和人味。而醫師部落客們,應該是面對病患不太自在,所以才會想要躲到鍵盤後面,用靜態文字去表達?

總之,理由一大堆,真正沒有持續創作的原因,就是缺乏動機!

直到後面這幾年,我的動機逐漸浮現。


品牌的溢價效應






同一間鞋子工廠製造出來的相同慢跑鞋,有貼上 Nike 勾勾的,相較於白牌,販售的價格可以高出好幾倍!這就是品牌造成的溢價。現在的醫療產業,也有一樣的現象,而且建立品牌的各種成本大幅降低,端看你有沒有用對方法。

這幾年的網路社群風生水起,年輕一代的醫師們,很多都有積極經營個人粉專或是影音頻道。如果以醫學系畢業的年資來切割,40 歲以下的學弟妹們和我們這些 6 年級以上的老醫師,有建立個人粉專的比例應該是有顯著的差異。不論科別,剔除本來就擁有話語權的大老們,醫師族群在社群網路上所擁有的話語權,應該是和年資成反比的。

以前的名醫,是在院內或是業界擁有好的臨床服務表現。這裡不提很會寫論文,但是臨床不怎麼樣的那一個族群,他們對醫學也很有貢獻,但是我生病要開刀不會找他們。 相較之下,現在的名醫,是在網路上擁有能見度的那一群,知名度不一定是傳統藉由一個個手術病患口耳相傳來的。

如果是在 20 年前,你有某個健康困擾或是得到某種疾病,不知道找誰處理,大部份的人,會先透過病友或是剛好認識在醫院上班的朋友的朋友,去打聽某某醫師的口碑如何,開刀技術怎麼樣,照顧病患是否用心等等,透過收集真實體驗的回饋,而做出選擇。

在今天,你可能也是會透過關係,打聽到某醫師不錯,然後下一個動作,就是開始 Google 搜尋這位醫師了。比較極端的,例如在外地旅遊,晚上小孩臨時生病發燒要看醫生,也是先打開 Google Maps 查詢診所或醫師的評價如何才去。這個動作,其實也跟決定今天晚上要去哪一家餐廳吃飯,是一樣的流程了😂。

舉例來說,A 醫師,專注於臨床治療,執行乳癌手術的成果非常好,癌症術後復發率很低,但因為臨床工作太忙,沒有經營個人網站,網路聲量稀缺,Google 搜尋到的內容寥寥可數,可能就是一些醫院網頁提供的醫師介紹;另外一位是網路曝光度很高的 B 醫師,Google 搜尋到滿滿的衛教新聞或是媒體報導,另外有各種醫藥商品代言廣告,這位 B 醫師雖然臨床的治療經驗比較少,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,一般病患對他的信任度可能還是會高一點。

品牌經營,不止帶來溢價,可能還會反轉你跟同儕的價值差異。這是現在的潮流,無法置身事外。海嘯來了,你不處理它,可能就被它淹沒。

所以身為可能就快要死在沙灘上的 前浪前輩醫師,我們還是必須努力一下😂,把自己的專業讓大家看見。只要把自己做的不錯的部份,讓大家知道,Google 搜尋的時候,不要只是出現情緒性負評,這樣就值得了!(哈哈,我的要求很低。)


強化看診後的衛教效果


做為一位以臨床為主的基層醫師,我最喜歡也擅長的,就是在實際問診的時候,面對面跟病患溝通和傳遞正確的觀念,這應該也是大家願意持續給我看診的主要原因。至於網路衛教或是教學文章,當然是很好很有意義,不過已經有很多同業在做,也做得很好,應該不缺我一個了?

但是說也奇怪,同樣的一段話和內容,從不同人的嘴巴講出來,對方能夠理解和吸收進去的程度,會有非常大的差異。實際看診過的病患,和醫師之間有一定的 bonding,他們對於熟悉的醫師會有更好的信任感,從這位醫師的嘴巴說出來,或是網教文章寫出來,對他們就是更有說服力。

另外當我日復一日,對著家長或是病患,說著同樣的注意事項和處理原則,的確也是會有生理疲乏的時候,尤其是年紀到了之後,聲帶功能也不如年輕時候好,唱歌高音也都唱不上去了

有時候也會發現:即使你很認真的解說,講的口沫橫飛,對方也很努力的聽,聽到耳朵出油,在看診有限的時間內,還是會有患者當場吸收不了:醫師我都眩暈要吐了你還跟我說這麼多,或是走出診間又忘記,然後下次回來又重複相同的問題。

哈哈,看診的日常之一。

因此我也下定決心,要來好好整理我荒蕪許久的部落格,把想對病患或是家長們說的話,在這裡好好講清楚。

所以就在四月底,當我的臉書動態牆又跳出新思惟的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課程活動。確定好當天沒有其他活動,把門診看診時間排開,同時跟老婆報備好,我就毫不猶豫的報名完成繳費了!


先解決建立網站最基本的問題






就我個人過去的經驗,不管是隨意寫寫的旅行紀錄,或是想要言之有物的衛教文章,花去我最多時間的,不是思考要寫什麼內容,而是過程中不斷反覆地去調整文章的排版和配圖,字型顏色怎麼配,要放上什麼圖,一整個選擇障礙🤦‍♂️。

就像當初寫醫學論文一樣,明明資料都整理好了,卻花了好多時間傷腦筋怎麼排版和用字遣詞,重點是絞盡腦汁之後呈現出來的樣子,卻又不盡理想。如果我還在醫院,可能要報名的下一個課程就是論文寫作工作坊了。

還有一個很大的 barrier,是引用網路公開的資料以及圖片,可能觸及的侵權問題,再加上自己創作的圖表又達不到想要的水準。這個考量也讓我把部落格轉為自己參考用,放上整理好的內容,自己觀看為主,不去煩惱。關於這個部份,在課堂上也有充分的說明。

課程中,劉醫師和蔡校長說得很好,醫師要寫文章,應該把心思和時間放在專業內容的創作。至於網站的排版和配置,藉由新思惟編排好的模板範本直接套用,讓我省去一半以上的時間,卻帶來閱讀體驗不止兩倍的提升。(真的很棒!)

在網站的創作,回歸到本質,不要再花時間摸索技術層面的問題了。想讓大家看到什麼內容,你就好好持續的產出就好,其他的旁枝末節,再也不是你裹足不前的藉口了。謝謝新思惟團隊,幫助我跨越那個看似簡單,但是又不容易克服的門檻。


提升文章能見度和找到自己的定位


部落格文章要能夠吸引人。排版、字體,和配圖等,剛剛說的那些,只是基本的方便閱讀。要引起讀者的迴響,重要的還是你傳達的內容和釐清你的受眾。以及,有效的傳播媒介。

劉醫師從下標開始,讓大家知道如何抓到一般民眾的心理。同樣的內容,標題不一樣,在網路上引起的注目程度落差可以很大。先讓他們有興趣看下去才有用,寫再專業,沒人想看等於白忙。

另外,以社群網站當窗口,去分享你的文章,提高它的能見度。甚至連部落格文章,使用的照片格式長寬比,會是最好的臉書分享預覽比例都幫你注意到了,直接用 PowerPoint 就能完成大多數的圖片編輯。

後續課堂上也提到,關於網路創作必須注意的法律紅線,如何跟網路刁民 鄉民們互動,都是有興趣發展個人網站的醫師,必須注意的核心問題。

蔡校長也分享了校友裡面,四個利用經營個人網站而成功的不同類型,他們是如何一步步累積自己的網路信用和專業資產,走向成功,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!每個人應該可以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向。

網紅需要的是流量和聲量,大量的曝光度可以帶來商業代言或是客戶上門,但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,一不小心隨時會翻船翻車。蹭流量和拼聲量,對醫師的職業來說,或許會有一時的效益,但是我理想中的網站,希望是一個平台,一方面能夠呈現自己的專業,同時把診間裡面無法講清楚說明白的觀念好好釐清,保護自己的喉嚨。希望能夠持續耕耘,後續帶來的長尾效應,讓未來大家在搜尋某個專業領域的時候,能夠找到自己,「喔~原來我家附近的診所,就有醫師可以處理好我的問題。」

上面說了很多,其實光是能夠用上課學到的技能,幫孩子們建置部落格,帶領他們記錄生活的軌跡,我覺得這堂課就已經值回票價了。想想平常為了拍孩子們,在攝影器材和整理照片,所投注的金錢和時間成本,就遠遠高於今天來上課的代價。(好吧,其實那也是自己買相機設備的藉口之一😆)





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


如果你跟當初的我一樣,有好多的憧憬動機想要寫部落格或經營網誌,但是卻有更多的藉口把這個計畫晾在那邊。

現在,你想要把計劃實現為成果,只需要做一件事情:報名下一期的新思惟《網路時代個人品牌工作坊》。
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