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在網路時代,如何活出專業與價值? WFU

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

在網路時代,如何活出專業與價值?


作者: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潘有法 醫師





在這個資訊快速流動的網路時代,「個人品牌」已不再是名人、企業家的專利,而是每一位專業工作者都必須經營的重要資產。參加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之後,我對於「如何在數位環境中建立影響力與專業形象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,也獲得了可立即「執行」的方法。


從模糊到具體的品牌藍圖


過去我對「個人品牌」的理解,大多停留在外在形象設計或社群經營,直到上了這堂課,才理解品牌真正的核心是:「讓別人能記住你提供的價值」。而這來自明確的自我定位與長期內容輸出。

課程中最有幫助的部分之一,是協助我們釐清自己的專業主軸與關鍵字,並思考未來想吸引什麼樣的目標群體。從「內容寫給誰看」、「被誰轉傳最有價值」的角度切入,讓我第一次把個人品牌經營,轉化為一張可以執行的藍圖。

透過兩位講師大量的實戰案例分享,我看到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,如何從一個網站開始,累積信任、擴大影響,甚至被挖角、出書與創業,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
做好還不夠,必須讓人知道你做得好。


我最大的觀念轉變,是對「網路」與「專業」關係的重新理解。

以前我會擔心,過度在網路上曝光是否會流於浮誇,甚至被認為不夠專業。然而,課程中提到的一句話打動了我:「若專業沒有被看見,就等於不存在。」在競爭激烈的時代,僅僅「做好」已經不足,還必須「讓別人知道你做得好」。

同時,我也學到經營個人品牌並不等於盲目行銷,而是將專業內容轉化為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語言,並且善用不同平台的特性。Facebook 適合建立人脈連結,Instagram 則適合視覺化呈現。這些平台並不是彼此排斥,而是能夠互相補充、形成完整的個人品牌版圖。

更重要的是,講師提醒我們「品牌必須真實」。網路上的誇張包裝或許能短期吸睛,但若與實際專業不符,終究會失去信任。真正的個人品牌,是「線上與線下的一致性」。

提問過程更是黃金時間,許多同學因為開業,對於 Google 評論有些困擾。而我幸運的是在大醫院上班,沒有 Google 評論讓病人填寫。看到診所時常被負面評價,老闆還要去回千篇一律的回文,真是心有戚戚焉。


實作帶來信心,課程節奏剛剛好。


這門課最大的特色,是「一日內完成個人部落格」,而不是空談行銷理論。在助教一步步帶領下,每位學員都能順利完成網站上線,不需要程式能力,也不用花錢找設計師,就能打造出簡潔、專業的網站版型。

過去我曾自己嘗試架站,結果卡在技術細節、排版混亂,最後無疾而終。這次課程將那些常見地雷都整理好了,還提供一份詳細的「網站實作手冊」,就算課後忘記步驟,也可以自己回去查找。


把抽象理念化為具體步驟


在課程最後,我嘗試擬定自己的行動計畫,將抽象的理念落實到生活與職涯中。首先,我會進行「專業整理」,將過去的研究成果、專案經驗、甚至是參與的活動,逐一歸納成可以公開分享的文章或簡報,並建立在一個固定的平台上,例如個人部落格或專業社群帳號。

其次,我希望能設定「定期輸出」的目標。講師建議可以先從每月一篇專業文章開始,不必追求長篇,但要確保內容具有價值。長期累積下來,不僅能夠讓他人對我有清楚的專業印象,也能幫助我自己反思與整理知識。

第三,我希望能善用人脈。課程中談到,個人品牌不只是「讓陌生人看到你」,更重要的是「讓熟悉你的人願意推薦你」。(台語稱:留一步給人探聽。)因此我會在專業社群中主動參與討論,並在適當時機分享自己的觀點,逐步累積信任感。

最後,我也提醒自己,個人品牌的經營是一場「長跑」,需要耐心與持續。不能因為短期回饋不明顯就中途放棄,而應該把它視為一種長期投資。


在網路時代活出自己的價值


對我來說,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不只是教我怎麼做網站,更是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,並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我能提供什麼。

在資訊爆炸、競爭激烈的今日社會,唯有主動經營,才能讓專業被看見,讓努力不被埋沒。我相信,只要持之以恆,個人品牌不僅能為我帶來更多機會,也能幫助我活出更清晰的自我定位與影響力。
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