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石頭上坐三年:分享網路經營帶來的乘數效應 WFU

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石頭上坐三年:分享網路經營帶來的乘數效應

 
作者:義大大昌醫院 肝膽胃腸科 葉人豪 醫師




開始寫部落格至今三年半,適蒙前輩邀請分享自己的經驗。回顧自己可以量化的成果:部落格瀏覽數大約四十五萬、臉書兩千出頭的追蹤人數。這個成績坦白說,和同行許多真正的「網紅」相比,算是小巫見大巫。不過若講到自己在職業與生活上的收穫,以及在經營過程中的觀察與實作心得,倒有不少可以拿出來分享、討論之處。

在這篇文章裡,我會由自己的寫作歷程出發,不只闡述這段時間的思路與體會,也會談談對於網路經營推薦的心態與方法。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要開始網路經營或是剛剛起步的朋友,能夠有些啟發。


開始寫部落格,最常被問的事?


三年多前,剛進入新環境的我在工作與生活上恰好有一些餘裕,於是就在靜極思動中,參加了新思惟的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課程,隨後便開始動手了。特別提到這一段經歷,主要是這堂課確實啟蒙了我的網路經營寫作觀念,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幫助,包括網站的版面與設定雛型。




附帶一提,至今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,就是「新思惟的(個人品牌)課程感覺很貴,到底划不划算?」以及「聽說新思惟會幫你設定模板,這樣子做出來的網站不就大家都長得一樣?」

對於第一個問題,我的回答總是:如果是像我這樣從零開始的人,後面也能願意不斷寫下去,那麼這堂課的投資絕對划算,而且時間越久價值越大。

事實上,之前有人統計某期課程的學員,一年後還在持續更新部落格的人數大約只有一半。也就是說,即使這堂課給你一個好的開始,但後面的路程仍然得靠自己走下去。

說到這邊,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呼之欲出:決定網站經營成果最重要的因素,仍然是靠持續產出有價值與吸引力的內容。既然如此,好的部落格就不可能跟別人一樣。


與專業結合,找到個人品牌的定位。


和許多同好一樣,我也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。起初我雖然定調部落格是「醫學專業」,但開始寫了幾篇之後,才逐漸把方向聚焦到大腸癌的早期防治與大腸鏡相關知識為主,並且把受眾定義在同樣關心這個題目的專業人士或社會大眾。會做出這樣的改變,主要是因為我在這段時間內的吸收、觀察與體會。




如同電玩實況主會有擅長的遊戲、美食部落客會有自己的品味,任一職業其實也有無數細分的領域和話題。比方同樣是台積電工程師,分享業界生態或是工作日常,便是完全不同的切入取向。選擇一個獨特但符合自己興趣與專長的方向,相對有機會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。

以我個人來說,大腸鏡與早期癌篩檢不只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題目,多少也搭上目前大家關心的健康話題。既然自己有興趣也持續投入,那就能夠針對這個話題談得深入一些,也比較有機會堅持下去。

為了能夠讓文章更精彩,或讓臉書上的分享更生動,我也必須要持續閱讀精進,同時在平常工作中就要不斷累積素材,所以我完全不必擔心沒東西可以寫。


總是沒時間寫?你需要改變對寫作的認知。


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大家最困擾的問題:「怎麼擠出時間來寫這些內容?」時間確實是要擠的,每一篇部落格的文章,我至少都要花費三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。但重點不只是設法擠出時間來用,而是要讓時間用得有價值。

既然決定了寫作的題目,也要在職業上希望投入的方向,當我不斷累積素材與輸出內容時,事實上我也同時達到「精進專業」跟「教學研究」的目的。具體來說,我會主動把文章內容變成報告或衛教的簡報內容,在開會進修與選擇研究時,也盡量專注在相關的題目。這樣的作法讓我在寫作稿件、製作投影片時,實際上也是在為我的工作準備。

當持續思考表達類似的主題,就開始產生累積的乘數效應。寫文章等於是準備演講,而演講的經歷又有助於生出新的文章,同行也會認可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與成績,這就是聚焦的力量。當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,對我的做事方法也產生重大的改變:「我們不能挑工作,但可以試著讓工作為我們自己創造價值,秘訣就是把聚焦的概念引入自己的工作。」

我並不是特別有毅力的人,但靠著這樣的良性循環,不僅減少持續產出文章的負擔,也有助於專業和能見度。加上持續書寫的訓練,寫文章逐漸內化成我工作和興趣的一部分,而不是額外的負荷。也在這個時候,我感覺到同事朋友的肯定,網路上的正面回饋也開始增加,讓我更肯定自己應該是選擇了合理的路線。


設定經營目標,展現最好的自己!


我認為每個人在準備經營自己的網路平台時,都應該先思考一件事:「我在網路上經營個人品牌,目的是什麼?」

不要覺得這是小問題,因為這除了關係未來整個專頁(網站)發展的方向,也會決定你能不能持續,還有日後得到的收穫。借用我很喜歡的比喻,目的有如決定一個新生命的基因,它對這個新生的事物發展的方向會有深遠的影響。

比如我所設定的目標,是希望能把自己有興趣的專業知識傳播給同行 / 大眾,增加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,同時讓患者增加。有了目標,就會有「人設」,漸漸會掌握哪些話題適合或不適合在自己的專頁或網站討論。

確實話題多元、跟上時事,會讓自己的專頁顯得更加活潑有吸引力,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駕馭這一點。討論越熱門的時事,就有可能被「踢館」,甚至在發言中不慎踩雷,如果回應又不夠理想,就可能帶來負面效應。對於目標是建立四平八穩專業形象的個人,這可能會是一場災難。而多元話題如果都只是點到為止,就會多少顯得失焦,當時間有限,花在刀口上是必要的。

有了目標,有了人設,那麼就試圖表現最好的自己吧!要注意這邊說的是表現,而不是包裝。就像大家上館子之前會看 Google 評論,網路上慕名而來的患者要不是認為我們做得很好,就是在其他地方看到真心的推薦;如果實際上給他們「見面不如聞名」的感想,反應在網路上,可能讓過去的努力大打折扣。


部落格加臉書,建立良性醫病關係。


最後談談這三年半以來我的收穫。雖然不敢說自己變得有名,也不見得患者如潮水般慕名而來(笑),但累積轉載的文章,確實讓患者對我的信任感有所提升。我在看診或建議內視鏡治療時,有時可以直接打開自己的文章當現成的衛教材料,不僅解釋變得容易,也讓醫病關係更容易建立。

臉書的動態像流水,但部落格的文章是鐵打不動,因此這些影響力在全民 Google 的時代也是能夠逐漸累積。

雖然前面大多在講部落格,但臉書加部落格的模式更增加許多彈性:除了定期寫短文推送可以和部落格長文互補,臉書有時也可以成為我和特殊治療患者追蹤的平台。在之前我服務的醫院急診尚未設立前,我會請內視鏡手術後的患者若在術後有突發狀況,可以在臉書專頁上傳訊給我,讓治療的效果更容易被掌握,也減少後顧之憂。


網路個人品牌,在未來只會是標配。


除了有形的按讚、追蹤,藉由經營專頁,我和更多的同業有了連結,也結識了許多朋友。這種橫向的連結是我事先不曾預料的驚喜。

當意識到許多人會看到我的文章與動態,我必須在專業上追求嚴謹且拿出更好的表現,例如文章資料來源,還有內視鏡的攝影與技術等,這也呼應前面提到的良性循環。不只寫文章,我還學會簡單的剪片,甚至創了一個 YouTube 頻道。說起來這些都不是困難的事,但回頭看有時還是會驚訝,我竟然做到了這些。

去年(2019)到加州參加美國消化醫學年會時,大會特地安排一個時段主講網路社群的經營。不論年輕或資深的講者都同意:「未來的時代,網路個人品牌只會是標配而非選配。」同時如果運用得當,可以讓自己的影響力大幅增加,更可讓職涯生活都更加精采。

希望我的經驗,能夠給正在起步的朋友一些幫助。
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