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為一位行醫二十年,出身醫學世家的中生代醫師,了解網路已經打破了各行各業的遊戲規則;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我,讓我以醫術幫助更多人,是我參加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的主因。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新思惟課程,但在臉書上潛水觀察蔡校長、新思惟的各種課程,和參加學員們的心得,已經有四、五年時間。
站在旁觀者角度,看到各種不同專業年輕人,在參與了非常短期的訓練後,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,不管是學術發表亦或是創業發展,都可以在新思惟的臉書上看到許多成功的案例。有趣的是,即便是相同領域、也可以在經過自我逐步調整後,發展出截然不同風格、但又同樣引人注目且得到令人稱羨的成果。
積極的學員與高品質課程,效果加成!
我曾和不同領域的朋友討論,這個過往相當罕見的現象,結論是,新思惟的課程獨樹一格、有非常高的含金量當然無庸置疑,但是更關鍵的因素應該是,願意花這樣的代價來到這裡,學習如何讓自己在專業的領域上,能更上一層樓的校友們,基本上就是一群積極、主動且有著強烈意願「讓自己變得更好」的人。
這樣的人格特質,在同儕間本來就容易有所表現,在有了新思惟加持後,自然容易在現代極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。
「沒有三年糧,不要做醫師。」
談到我自己,我在中醫系畢業後,有六、七年時間都在我公公惲子愉教授,以及他的老師于立忠教授的診所跟診。兩位前輩專長於傳統中醫學說、方劑,搭配西醫生理、病理學進行治療,臨床經驗數十年,治癒無數疑難雜症。
跟在兩位中醫泰斗身邊,除了學習醫術,也常聽他們講述台灣五、六十年代的醫界環境。當年不論中西醫,有聲望醫師絕不喜歡跟媒體打交道。會在電台、報紙買廣告招攬病患的多不是學院派醫師。大多數老一輩醫師也都認為有好醫術,認真把病人治好,所謂「看一個好一個」,就是最好的廣告。
上海人有句老話「沒有三年糧,不要做醫生」,這也代表了在那個時代認為,年輕醫師一開始坐冷板凳是免不了的,沒想到醫師也需要做廣告。
競爭激烈的時代,必須不斷追求進步。
就一個中生代醫師的經驗,醫術當然是根本,若沒有很強的進階核心專業技能,在這個激烈競爭時代,是難以通過長期考驗的。以中醫來說,如果只熟悉使用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,看看一般簡單病症或許還可以。
但較為進階的中醫診治,包含水藥處方、病人再回診時藥味和劑量的加減(例如:前方服用後效果平平,該如何改方?若效果很好,是否就以原方一直服用?若病患服用水藥一段時間,要轉為長期濃縮藥粉或藥膏,藥方該如何調整?)以上種種,皆為一位善於處理疑難雜症的中醫師所不可或缺。有幸我能在公公及于立忠教授傾囊相授指導下,傳承許多寶貴經驗,充滿感恩。
透過網路,讓更多人認識自己。
談到行醫,個人認為,臨床醫師若無紮實功力,即使宣傳做得再多,再多病患上門,假設「看一個垮一個」,自然不會有好成果。但另一方面,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,不只是開業醫師,連醫學中心也都有臉書粉專、每月舉行記者會,傳播資訊。
「讓更多人從網路上認識你」,已經和三、四十年前「打廣告」的概念大不相同。很希望藉由參加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,未來能搭著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,讓更多人了解中醫優點,有機會可以幫助更多的人!
用一天的時間,讓自己變得更好!
寫這篇心得,是在課程結束約兩天後,但七個半小時高強度的上課內容,和蔡校長和劉育志醫師對各種議題的精闢見解,依然都還在我腦中縈繞,非常值得再三回味。在這裡,我也建議仍在臉書潛水觀望的朋友們,趕快撥出時間來報名上課。
蔡校長和劉育志醫師在課堂上分析自身多年的成功經驗,手把手的教導如何做出實用大方的個人網站,解析運用網路的力量,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專業,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網路貼文的主題等。對忙碌的上班族來說,有機會能把這些知識和技能,在一天的課程中學好學滿,在未來的日子「讓自己變得更好」,不論是創業或是經營副業,都會有很大的幫助!
最後,我也期許自己,除了精進醫術,服務更多病患。也希望有朝一日,能成為蔡校長在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跟學員們分享的成功校友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