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| 新思惟國際: 即使有專業,依然會失業,別讓專業與自己的名字脫鉤! WFU

網站頁籤

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

即使有專業,依然會失業,別讓專業與自己的名字脫鉤!


作者:鏡週刊 人物組 王錦華 副總編輯




為什麼會報名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,要從我的工作經驗談起。


人物專訪,是我引以為傲的專業。


我從事人物採訪報導超過二十年了,最長的工作資歷,是在壹週刊人物組工作長達十四年。雖然壹週刊背負不少「狗仔」的罵名,但新聞圈內都知道,不少壹週刊記者都是一時之選,尤其人物組的「深度人物專訪」,幾乎每篇文章都是品質保證。

在壹週刊多年,享有業界最高的薪水,報導也備受肯定。我做大陸作家章詒和的報導,林懷民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特地拿出來稱讚說,這樣的深度報導既有記者之眼,又不輸專業作家的手筆。我為蘇建和、盧正等冤案所做的人物採訪,在司改圈大量流傳;我請記者追蹤買泓凱案的報導,甚至成功讓監察院翻案,彈劾不適任的桃園少輔院主管。


即使有專業,依然會失業。


隨著手機普及、網路興起,Google 和 Facebook 成為最大媒體,紙媒越來越困難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了,壹週刊當年一期可以銷售 36 萬冊的奇蹟不可能重演。

網路時代,對許多媒體人來說,最簡單的應對策略就是追逐流量,為了適應數位轉型,記者要學會拍照、錄影、剪輯和經營社群……,再怎麼學十八般武藝,也擋不住紙本銷量狂減的趨勢。十四年忽忽過去,我從記者、資深記者、主任、升任副總編輯,漸漸變成老闆眼中的「肥貓」了。

為了數位轉型,黎老闆(黎智英)一夕之間決定大砍肥貓,重新招聘剛畢業的年輕人來做網路,或者用簽約派遣的方式來做。人至中年,正是各種養家壓力最沉重的時候,我就這樣失業了。

雖然,短短幾個月,前壹週刊社長裴偉馬上又找我回去,又創建新媒體鏡週刊,但私以為現在媒體的問題出在商業模式和考核標準,要算點閱可以,但目標是什麼?這個目標如果達到了,會使得公司更接近獲利乃至永續經營嗎?現在的問題就是追逐流量(變現)愈來愈不可能,出問題的是這個商業模式,在有問題的商業模式底下,達標與不達標有意義嗎?沒有的。


用個人品牌,拿回自己的專業力!


紙媒沒落了,網路媒體的變現能力還看不見曙光,蘋果的訂閱制能否成功也還是問號,我不得不擔心二次失業。與其寄生在體質越來越衰弱的媒體之下,是不是有可能成為自媒體?在網路上創建個人品牌?

我的採訪報導動輒三四千字,早就有建立部落格,將文章分類發表的念頭,也希望可以用好文累積讀者,而不是像紙媒時代一樣,雖然偶有被稱讚的佳作,但「今天的新聞包明天的魚」,文章的傳播期很短,多數人注意到的是媒體的名字,不是我這個人這個品牌。

謝謝新思惟的課程,從部落格和臉書的經營差異,網路文章的撰文技巧,如何包裝個人特色,如何應對網友或酸民……,講師對於學員的各種疑問都能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回覆;尤其感謝各位助教,在互動實作課程時對我的協助,讓我這個網路白癡也能在短時間架構出個人部落格的雛形。

毛胚屋蓋好了,還需要進一步裝修。我知道,接著,就是我自己的事了。持續寫,順利累積讀者,就不用再擔心二度失業了。

這次,我要用個人品牌,拿回自己的專業力!


最新活動